当前位置:??首页
?/? 新闻 ?/? 经验交流

【百项典型好案例】线上科普教育的创新与应用

发布时间:2023-02-10

来源:临沂市科技馆

浏览次数:

一、临沂市线上科技馆产生背景

(一)后疫情时期科普发展创新的需要

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,各公共场馆实行闭馆或者限流参观。在线下活动受限的情况下,市科协、科技馆逐渐扩展思路,决定将全馆展览教育资源数字化,全力打造临沂市“线上科技馆”。线上科技馆能够很好地满足公众用各种电子终端学习、研究科技馆展教资源,足不出户就可以深度参观体验科学知识,成功打造了永不闭馆的科技馆。

(二)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

在大多数场馆运行经费和人员不足的压力下,仅靠展品的更新和展教活动不足以实现大规模的受众数量增长。因此运用“互联网+科普”的线上教育形式,催生出“线上科技馆”模式,采用新媒体手段接长科技馆传播手段,扩大传播规模,创新观众体验方式,实现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主阵地的聚集效应和影响力,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。

二、临沂市线上科技馆内容架构

临沂市“线上科技馆”分为“云·厅”、“云· 知”、“云·赏”、“云·享”四大板块,四个板块内容于每周五在临沂市科技馆官网、微信公众号和“在临沂”APP上更新发布。

“云·厅”板块,依托于展厅展品,通过单人或多人相互配合讲解,辅以道具、图片、视频等灵活多变的方式,将展品原理和知识应用进行拓展延伸。

“云·知”板块,立足于线上科普新形势,将微讲堂、科学实验、科普剧等科普活动按照线上科普和新媒体传播的要求、特点进行“改编”,将科普知识和科学原理趣味化、可视化。

“云·赏”板块,将触角延伸到影院放映原理、青少年系列科普活动中去,深刻剖析解密特效影院和剧场的功能原理。

“云·享”板块以临沂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为主,辅以科普中国等科普类网站素材的提炼整理应用,让线下线上更多优质科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。

自2020年12月31日上线,截至2022年6月,共制作346期,总时长1700多分钟,全平台累计点击量约260万次,间接受益约1000万人次。

三、成效及影响

(一)以“三进”模式促进公众终身学习平台打造

将“线上科技馆”的优质科普资源,通过进校园、进社区、进偏远山村的“三进”方式最大程度地推广、覆盖,扩大“线上科技馆”优质科普资源的传播和影响。2021年3月将“线上科技馆”项目带进天使国际特教学校,迈出了“进校园”的第一步;随后通过“校园网”、主题党日、科普大篷车等形式和活动,将“线上科技馆”推进社区和偏远乡村、学校。打通了居民科普“最后一公里”,助推教育均等化向深层次迈进,促进了公众终身学习平台的打造。

(二)锻炼打造新型科普队伍

实践锻炼,充分挖掘展教队伍潜力。依据各展教人员特点,按照搭档配合、优势互补的原则,激发展教人员在“实践中学习,在学习中进步”的潜力。

推陈出新,激发展教队伍创新能力。通过“优化板块结构、深化沟通合作、树牢项目特色”等一系列组合拳,将展教队伍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,推动线上科技馆项目向纵深发展。

精进不休,提升展教队伍专业素质。临沂市科技馆着眼“通才”,兼顾“专才”,提升了展教人员的创作研究等能力,从而锻炼出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科技馆专业展教人才队伍。   

(三)助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

一是通过大数据对观众点击热点等进行分析,为展厅改造和新上项目的论证提供依据;二是通过业务部门对于资源的深入研究,促使业务人员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技能,全面提高展厅运行服务和技术保障水平;三是实现智慧链接,按照《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中“推动优质展览展品数字化转化,开发网络科普资源,实现‘智慧共享’”的精神要求,与其他科技场馆、自然博物馆建立场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,吸引更多、更优秀的展教资源加入,相互学习,相互启发,形成科技文化发展合力,共同为科普事业发展和全民科技文化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。 

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